無論以東風日產(10年產銷450萬輛),還是以北京現代(10年產銷400萬輛)的汽車產銷量為100分,廣汽豐田10年產銷汽車累計接近200萬輛,是一個達不到60分的成績。
兩年前,“廣汽豐田到2015年總產能將提高至60萬輛”的目標不再被提及。這是不是也反映出企業戰略的不連貫與隨意性呢?
目前,廣汽豐田研發人員僅有200人。那么,即使3年以后實現“翻番”,也只有區區400人的研發團隊,恰好印證了外界對豐田,特別是廣汽豐田并不重視產品研發的質疑。
前天(10月18日),廣汽豐田迎來合資公司成立10周年。中期規劃發布、紀念晚會等活動隆重、熱烈,合資公司所取得的成績也令人矚目。
與自己比,廣汽豐田十年間從無到有,的確值得大書特書。但是,如果與其他“小伙伴”相比,廣豐的十年就有較大的差距了,其“全情啟動的‘微笑戰略’”,不但顯得保守,所傳遞的信息還有點兒亂。
產銷量“不及格”?
廣汽豐田中期規劃發布會現場
此次慶祝合資公司成立10周年,廣汽豐田并沒有直接給出累計產銷量,只有高層在現場含糊地說,要向10年間的200萬顧客致意;而在其提供的新聞通稿中有:“贏得了近200萬輛顧客的信賴”的話。
在此之前有報道稱,“截止到今年6月,廣汽豐田累計完成產銷量分別為189.22萬輛和188.63萬輛”。以廣汽豐田今年月均3萬輛的產銷量估算,到10月18日,剛剛達到累計產銷200萬輛的水平。
那么,何以說廣汽豐田產銷量“不及格”?還是讓我們看一看其他“小伙伴”的業績,然后再做一個大致的比較。
2008年,廣汽本田成立10周年,累計產銷突破150萬輛。當時,企業自稱:成為中國汽車行業第5家累計產銷超過150萬輛的轎車企業。
2010年6月22日,一汽豐田舉行成立十周年慶典。廠家稱,截至目前,公司年產能力已由當初的3萬輛躍升至42萬輛,10年累計生產170多萬輛汽車……
2012年10月18日,北京現代迎來10周歲生日。企業表示,十年間,擁有百萬產能的北京現代,累計銷售突破400萬輛。
2013年6月16日,東風日產舉行公司成立十周年大會,在活動現場迎來第450萬輛新車下線。
因此,無論以東風日產(10年產銷450萬輛),還是以北京現代(10年產銷400萬輛)的汽車產銷量為100分,廣汽豐田10年產銷汽車累計接近200萬輛,是一個達不到60分的成績。
趕上中國汽車市場的井噴式增長,況且,東風日產和北京現代合資在前,而廣汽豐田成立在后,理應有更好的業績。另外,與東風日產和北京現代到成立10周年之際,都形成大約100萬輛的生產能力相比,廣汽豐田今年或將以38萬輛的銷售業績,超過設計產能兩萬輛,就沒有什么可以夸耀的了。當然,廣汽本田、一汽豐田成立較早(分別比廣汽豐田早6年和4年),可比性略差。
此外,廣汽豐田高管在現場還稱,要做“當地第一”的企業。那么,廣州當地還有廣汽本田、東風日產兩家大型車企,鄰近的佛山還有一汽-大眾第四工廠,廣汽豐田拿什么超越競爭對手呢?
微笑也成“戰略”?
廣汽豐田今年推出的新車——雷凌
18日當天,廣汽豐田成立10周年的中期規劃發布會,主題竟是“一切為了您的微笑”;其新聞通稿也以“廣汽豐田發布中期規劃 啟動‘微笑戰略’”為主標題。
合資企業稱,一直秉持“質的增長高于量的增長”的廣汽豐田,將以顧客的微笑為原動力,在技術、產品、品質、服務等方面深度進化,保持行業領先水平。而“微笑戰略”甫一提出,就遭微信圈朋友們的吐槽:微笑也能成“戰略”?
“微笑”能否真正成為廣汽豐田的“原動力”暫且不論,但廣汽豐田“計劃至2020年,形成由10款以上產品組成、覆蓋所有主流細分市場的產品陣容,渠道網點在現有基礎上實現翻番,年產銷量朝著‘百萬輛俱樂部’挺進”的目標,還是被在場的媒體同仁評價為:保守、不思進取。而兩年前,在廣汽豐田第100萬輛車下線時,時任廣汽豐田執行副總經理馮興亞提出的:“廣汽豐田到2015年總產能將提高至60萬輛”的目標不再被提及。這是不是也反映出企業戰略的不連貫與隨意性呢?
根據“中期規劃”,廣汽豐田將繼續強化產品研發。“2014年,廣汽豐田作出戰略性部署,將研發中心升級為研發本部,并繼續擴充本土研發人才,提升研發能力。預計到2017年,本土研發人才將實現翻番”。廣汽豐田高管在發布會上還透露,目前,企業研發人員僅有200人。那么,即使3年以后實現“翻番”,也只有區區400人的研發團隊,恰好印證了外界對豐田,特別是廣汽豐田并不重視產品研發的質疑。
廣汽豐田自主品牌——領志
在此次發布會上,廣汽豐田還宣稱,將加快推進自主品牌車型研發,并發布了自主品牌——領志,其首款EV車型將于2015年面世。
最后,此次活動的新聞通稿在文章開頭(第一頁)說:“至2020年,廣汽豐田將形成由10款以上產品組成、覆蓋所有主流細分市場的強大產品陣容……”,而文中(第三頁)又說:“到2012年將形成由10款以上產品組成、覆蓋所有主流細分市場的產品陣容”。后一個年份顯然錯了,一貫以認真、嚴謹而著稱的日系合資企業或許應該杜絕此類瑕疵。(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