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來看,中國的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應該是第一次領先國外品牌,使我們具備了‘走出去’的條件。”張卓表示。劉宇瑞認為,中國車企“出海”,能否快速構建起對當地消費者心智與偏好的捕獲機制將極為關鍵;同時,深度的本地化運營不可或缺,網絡和數據安全也將是較大的挑戰。
談及供應鏈安全,朱明榮建議,一是要積極推動補鏈強鏈工作,形成產能備份和多元化供給方案;二是通過投資和技術合作等方式加快核心技術攻關;三是深耕基礎學科研究,為核心技術攻關蓄積能量。
“電動汽車融合了生態、系統、軟硬件,已不止是車,而是場景化的概念。我們走得越早、迭代越快,越能樹立行業規則。”奇瑞捷豹路虎常務副總裁、IMSS常務副總裁馬振山表示,“由此可見,國家推行電動車確實是極其前瞻性的決策,趁著對手沒有布局,我們趕快趟出一條路,實現換道超車。”
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入,全球汽車產業生態已發生巨大變化。在此背景下,中國汽車產業將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在日前舉行2022中國汽車論壇上,來自車企、行業機構、咨詢機構的嘉賓就此展開研討。
揚帆海外“走出去”
“目前來看,中國的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應該是第一次領先國外品牌,使我們具備了‘走出去’的條件。我們的產品,無論是座艙,還是外觀、性能都具有較大優勢。”比亞迪汽車海洋網銷售總經理張卓表示,盡管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才剛剛呈現爆發態勢,但預計2024年就將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銷售毛利會逐漸趨向于零,轉戰海外也就成了持續“造血”的一大機遇。同時,打造品牌也必須要全球化。
在德勤管理咨詢中國戰略與業務設計合伙人劉宇瑞看來,六七年前,中國車企拓展海外市場的目的地國家,多是新興的發展中國家,產品也都主打性價比,甚至為了銷售可以做“貼牌”。而“現在談出海,歐洲是很大的橋頭堡,大部分的需求都是電動車產品的出口。這種明顯的對比,一定程度上可以映射到中國汽車產業近年來的發展歷程。”
這一方面得益于國家產業政策的鼓勵,另一方面企業自身產品力也有了很大提升;并且從新能源市場來看,固定的競爭格局尚未形成,中國車企仍有著極大機會。但同時劉宇瑞認為,中國車企“出海”,能否快速構建起對當地消費者心智與偏好的捕獲機制將極為關鍵;同時,深度的本地化運營不可或缺;而對于智能網聯汽車而言,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將是較大的挑戰。
對此,張卓表示,中國車企在擁抱全球化的過程中,復雜的國際經濟政治環境、物流運輸等都將是極大的影響因素。另外,對于國際市場而言,供應鏈安全是個大問題。“現在不是缺一個芯片的問題,上半年缺的是轉向管柱,馬上面臨是輪胎沒有了,國外的供應跟不上,缺的東西還挺多。”
打造韌性、安全供應鏈
談及供應鏈安全,中國人才研究會汽車人才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朱明榮建議,一是要積極推動補鏈強鏈工作,形成產能備份和多元化供給方案。積極利用行業資源和生態鏈內企業資源,設置專項攻關計劃,補齊核心技術、關鍵材料等領域短板。二是通過投資和技術合作等方式加快核心技術攻關,早日實現技術突破。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與專精特新企業深度協作,構建新型研發機制和體系。三是推行核心技術攻關的長期主義,深耕基礎學科研究,為核心技術攻關蓄積能量。可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實施開展聯合攻關,分工協同形成最終的合力。
“企業得有自己的預案,”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戰略規劃部總經理吳濤也表示,“面對可能出現的‘灰犀牛’”或者‘黑天鵝’,主機廠必須都有避險的方案,或將其考慮到戰略中。”
吳濤認為企業必須做好三件事:一是聚焦,將資源聚焦在最關鍵、最亟待掌握的核心技術、研發上;二是開放合作,擴大朋友圈,在跨界融合下共同尋找新的商業模式、合作方式;三是人才,這將是整個閉環最為關鍵的一環。
對于打造具有韌性的供應鏈,劉宇瑞表示,相比于原先追求物理網點的布局,現在尋找供應鏈伙伴,更多是著眼能力的布局,包括伙伴在專項領域的能力,以及隨時響應車企產銷變化的能力;同時,不能一味追求低庫存、低成本,要考慮備份問題;還需實現供應鏈體系在流程機制上的柔性串聯,以及數字化水平的提升。
盡管面臨挑戰,但在新時代之下,中國汽車產業也正面臨著波瀾壯闊的戰略機遇。如何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攜手合作伙伴共同應對挑戰、把握機遇,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都將成為中國車企未來提升自身實力,進一步“走出去”的重點考量。(中國經濟網 記者郭濤)
相關閱讀:
中國成為汽車業變革主導力量 產業鏈正呈現新趨勢
(責任編輯:陳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