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03.2萬輛和197.6萬輛,同環比均呈現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陳士華表示,去年同期及今年1月均為春節月,基數相對較低,疊加2月各地陸續出臺汽車促消費及車企降價促銷等政策影響下,汽車產銷同環比均呈明顯增長。
陳士華提醒,汽車工業正在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發展,企業在研發等方面投入巨大,整個行業的利潤率也處在近年來的較低位置,采取簡單的價格競爭策略并不是長久之計。企業應該著眼長遠,積極跟上新四化浪潮,推出符合產業發展潮流的產品去進行健康的市場競爭,在產品技術、質量、服務、品牌力等方面多下功夫。
經歷了1月的斷崖式下滑,2月汽車總體呈現明顯增長的勢頭。上周五(3月10日),中汽協發布數據顯示,2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03.2萬輛和197.6萬輛,環比分別增長27.5%和19.8%,同比分別增長 11.9%和13.5%;1-2月,產銷分別完成362.6萬輛和362.5萬輛,同比分別下降14.5%和15.2%。
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表示,去年同期及今年1月均為春節月,基數相對較低,疊加2月各地陸續出臺汽車 促消費及車企降價促銷等政策影響下,汽車產銷同環比均呈明顯增長。
具體到乘用車方面,2月產銷分別完成171.5萬輛和165.3萬輛,環比分別增長22.8%和12.5%,同比分別增 長11.6%和10.9%。其中,傳統能源乘用車國內銷量96.4萬輛,比上年同期減少10.4萬輛,環比增長6.6%,同比下降9.8%。
陳士華分析認為,進入2月后,由于多款新能源新車上市,同時多地出臺新能源車補 貼和汽車消費券等方式提振消費,促進整體乘用車市場產銷呈兩位數增長。
綜合前兩個月來看,乘用車仍面臨較大壓力。數據顯示,1-2月,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311.2萬輛和312.1萬輛,同比下降14%和15.2%。其中,傳統能源乘用車銷量仍主要集中在A級,累計銷量126.6萬輛,同比下降25.7%。
盡管乘用車市場整體表現式微,但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仍超過半數。1-2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163.1萬輛,同比下降0.7%,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52.3%,比上年同期提升7.6個百分點。陳士華指出,去年全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占率達到49.9%,今年開局這一數據進一步提高,說明其產品競爭力在不斷提升。
1-2月,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企業集團銷量合計為301.9萬輛,同比下降16.2%,占汽車銷售總量的83.3%,低于上年同期1個百分點。在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企業中,與上年同期相比,比亞迪銷量增速最為明顯,特斯拉和奇瑞呈兩位數增長,北汽略增,其他企業呈不同程度下降。
此外,汽車出口延續強勢表現。1-2月,汽車企業出口63萬輛,同比增長52.9%。分車型看,乘用車出口52.2萬輛,同比增長 57.7%;商用車出口10.8萬輛,同比增長32.9%;新能源汽車出口17萬輛,同比增長62.8%。
陳士華表示,我國汽車出口不斷提升,說明中國品牌產品競爭力在提高,甚至在歐美等地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今年前兩個月,企業普遍反映出口訂單整體穩定,但也擔心隨著日本、德國等出口情況的好轉,對我國汽車出口訂單帶來一定的壓力,這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車仍保持亮眼表現。2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55.2萬輛和52.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8.8% 和55.9%,市場占有率達到26.6%;1-2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7.7萬輛和93.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8.1%和 20.8%,市場占有率達到25.7%。
作為對比,燃料電池汽車前兩個月產銷分別為0.017萬輛和0.02萬輛,同比降幅在45%以上。陳士華認為,目前燃料電池汽車整體價格較高,技術并不是那么成熟,再加上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并不完善,因此需要一個較長期的培育過程。
談及接下來的市場表現,陳士華坦言,當前國內有效需求尚未完全釋放,去年底傳統燃油車購置稅優惠政策以及新能源補貼退出形成提前消費的影響,我國汽車消費恢復還相對滯后,前兩個月累計產銷較同期有明顯回落。同時考慮到當前影響汽車消費國內外環境仍非常復雜,我國汽車工業穩增長任務依然艱巨,需要相關政策持續提振,助力汽車工業平穩運行,實現一季度良好開局。
今年以來,特斯拉率先降價,引發部分品牌相繼調整價格。特別是進入3月以來,部分企業在部分地區采取企業降價、政府補貼的形勢促進汽車消費。以湖北為例,東風汽車集團旗下共計7大品牌58款車型推出了限于湖北省的購車補貼活動,補貼力度從5000元至9萬元不等;隨后,吉林和上海等地跟進,讓車市“價格戰”愈演愈烈。在陳士華看來,產品價格適度下調,有利于激發居民的消費需求。
但陳士華也提醒,汽車工業正在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發展,企業在研發等方面投入巨大,整個行業的利潤率也處在近年來的較低位置,采取簡單的價格競爭策略并不是長久之計。企業應該著眼長遠,積極跟上新四化浪潮,推出符合產業發展潮流的產品去進行健康的市場競爭,在產品技術、質量、服務、品牌力等方面多下功夫。(中國經濟網 記者姜智文)
相關閱讀:
1月汽車產銷同環比降幅超三成,新能源市占率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