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歐盟委員會發布關于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初裁披露,擬從7月開始,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征收最高38.1%的臨時反補貼稅。這一事件引發外界廣泛關注。
“這一措施被中國方面視為貿易保護主義的表現 ,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基于開放競爭形成的優勢,并且可能扭曲了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對于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聲明,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說道。
加快在歐盟進行本土化組裝
柏文喜指出,這可能帶來的直接影響是中國電動汽車在歐盟市場的銷售成本將上升,可能導致產品價格上漲,影響市場競爭力。同時,由于關稅的增加,中國車企的利潤空間可能會受到壓縮,影響其在歐洲市場的投資和擴張計劃。間接影響則是這一措施可能會促使中國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此外,中國企業可能會尋求新的市場或通過在歐盟當地建廠來規避關稅壁壘。
瑞銀歐洲汽車行業研究主管Patrick Hummel則指出,若歐盟委員會此次預披露的臨時性關稅成為最終裁定,預計會產生兩個后果:一是進軍歐盟的中國整車廠群體將變得更加集中(小企業的擴張計劃可能受挫),但中國行業龍頭可能繼續推進。“我們注意到對于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來說,全球市場的利潤率往往高于國內市場,即仍有一定降價空間來部分抵消關稅的影響。”
Patrick Hummel稱,二是中國行業龍頭可能會加快在歐盟進行本土化組裝,這甚至獲得匈牙利、意大利、西班牙等歐盟成員國的歡迎。“在Q-Series比亞迪海豹拆解報告中,我們指出即使在東歐本土組裝汽車后,中國龍頭企業仍將比歐盟傳統整車廠擁有25%的成本優勢。因此,我們認為該關稅對一些歐盟大眾市場車企的利好非常有限(若有的話),由于利潤率走低,走量的電動汽車板塊仍將面臨激烈競爭。對于高端整車廠而言,在歐洲沒有影響。”
智能化輕量化成中國車企新優勢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告訴記者,歐盟委員會的聲明將對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產生直接的經濟影響,如增加生產成本、降低出口利潤等。從間接影響來看,這也可能導致中國電動汽車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下降,消費者信心下降,從而導致市場份額減少。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稱:“中國電動汽車的國際競爭力不會被削弱。中國車便宜并不是中國的問題,而是歐美的問題,歐美通脹物價高,導致歐美汽車制造成本高昂,而當前歐盟已經開始降低利率,未來歐盟物價還會反彈,在這種情況下,哪怕加征關稅,中國電動汽車也有競爭力。另外,中國車企已經走完了鋰電池的技術路徑,如今正在向智能車聯網發展,智能化和輕量化成為中國車企新的競爭優勢。如此一來,中國車企相對于歐美車企在用戶體驗上的優勢也會加強。”
柏文喜同時表示,為了應對此類挑戰,中國企業應該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創新能力;加強品牌建設,提高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探索多元化市場戰略,降低對特定市場的依賴;考慮通過海外投資建廠的方式,規避貿易壁壘,貼近目標市場。同時,中國企業也應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江瀚認為,為了應對此類挑戰,中國企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首先,加強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提升產品的技術水平和質量;其次,加強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此外,還可以拓展國際市場,通過多元化市場布局來減輕單一市場波動對企業的影響。同時,企業也需要加強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合作,共同應對貿易壁壘和市場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