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向東看!“后疫情時代”中國汽車的全球變局(之二)
無論是東風還是長安,在合資伙伴“甩手不干”之后,因一系列善后工作而牽扯的人力、產生的問題,在今年的特殊時期顯得尤為尖銳。相比之下,一汽集團憑借優秀的合資板塊,解放與紅旗在自主板塊中競相綻放,排名升至第二位。在汽車業整體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背景下,自主強是根基,合資優是保障,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擠出效應”日趨明顯,國內各大汽車集團進入全新的“洗牌期”。
汽車合資長期以來都是塊“香餑餑”,對國內汽車集團的成長和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在行業逐漸步入“高質量”發展時期,“馬太效應”日趨明顯,曾經的“香餑餑”儼然成了“燙手山芋”,邊緣的合資品牌反而成了拖累股東雙方發展的“包袱”;今年以來,這一情況更加突出,并直接影響了國內汽車集團的座次排名。
拖累集團業績
近年來,國內汽車產業格局變化明顯,上汽集團的領先優勢在縮小、一汽集團的銷量穩居第二名;北汽、長安和廣汽互有波動……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分析,2020年7月,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企業依次是:上汽、一汽、東風、廣汽、長安、北汽、吉利、華晨、長城和奇瑞。與上月相比,奇瑞銷量增速超過20%,華晨略增,其他企業均呈下降。7月,上述十家企業共銷售190.14萬輛,占汽車銷售總量的90.04%。
2020年1-7月前六大集團累計銷量
多年不變的集團座次忽然改變,其中的原因既有今年的特殊性,又有長期以來各集團“單科成績”的演變。從相對簡單的業務板塊劃分來看,合資板塊依然是國內汽車集團的銷量擔當和重要的利潤來源,弱勢的合資品牌被出局,直接影響了集團業績,成為格局變化的重要因素;相比之下,自主板塊的成長和發展與否,是集團未來的希望所在,除了數量上的增長,品牌向上已成為共識。
以東風集團為例,在今年上半年從“榜眼”滑落至“探花”,與其合資板塊的持續走弱息息相關。今年4月14日,東風集團發布公告稱,雷諾集團擬將其持有的東風雷諾50%股權轉讓給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東風雷諾將停止雷諾品牌相關業務活動,轟轟烈烈的合資“戀情”在第七年宣告結束;兩個月后,東風集團又與裕隆集團達成削減成本的“共識”,納智捷品牌或將退出大陸市場。
此外,風雨飄搖中的神龍汽車(東風與PSA的合資公司,包括標致、雪鐵龍品牌),更是東風集團目前要承擔的重大負擔,即便PSA和東風方面多次對外“辟謠”:聲稱標致和雪鐵龍品牌不會撤出中國,但近年來的慘淡經營,已是不爭的事實。
PSA集團上半年全球銷量統計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PSA在中國市場銷量僅為22412輛,同比下降62.35%,再創歷史新低。當然,PSA在全球的滑落同樣驚人,上半年全球銷量為103.33萬輛,同比下滑45.70%;在歐洲市場的銷量為884524輛,占比85.61%,不難看出,PSA正萎縮成一個歐洲地區的汽車公司。
“善后”費時費力
面對“出局”后散落的“一地雞毛”,對每一個汽車集團而言,都是巨大的包袱。據了解,在東風雷諾的善后過程中,還涉及大量債務亟需處理。僅一期工廠的投資額就高達77.6億元,每年核算固定資產折舊約8億元,作為債務的共同承擔者,后續更多由東風集團出面清償。
有媒體報道稱,東風雷諾項目的善后,尤其是工廠產能,將轉移給東風集團內部代號為“H事業部”的高端新能源車項目——也就是近期剛剛發布的“嵐圖”品牌。類似的例子同樣發生在長安集團身上:2018年9月,鈴木將手中的合資企業股權以“一元”的價格賣給長安汽車,合資公司雙方實現“分手”,退出后的工廠產能,一方面由長安繼續代工鈴木(合約至2022年),另一方面轉移給長安的自主品牌。
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曾表示:“在2022年合資合約尚未解除前,長安鈴木暫不會改名,長安汽車將加大投入,持續經營。”彼時,有業內人士預測,長安方面或將依托長安鈴木的基礎與底蘊,加速自主品牌的布局。但從目前的跡象來看,長安仍未能拿出合適的計劃,“盤活”長安鈴木遺留的資源。
長安與鈴木“分手”
同樣是長安旗下的合資品牌,DS正在步鈴木的后塵,稍有不同的是,長安此次更希望“直接甩手”。2019年11月底,PSA集團發布聲明稱:“計劃出售所持有的長安PSA合資公司50%股份”;而在此之前,長安汽車作為DS的中方股東,已經將長安PSA 50%的股權掛牌出售。一旦出售成功,這意味著,DS品牌在中國的運營將轉手他人,與長安不再有瓜葛。
數據顯示,2019年,長安集團除去長安馬自達有18.70億元的盈利外,長安鈴木、長安PSA、長安福特分別虧損4.03億元、22.21億元,以及38.57億元,合資板塊累計虧損達46.09億元。合資板塊的隕落,直接拖累了集團的業績,加之今年初長安自主板塊的滑落,導致一度跌落至大集團排名第六位。
2019年長安集團合資板塊經營狀況
從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在汽車業整體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背景下,自主強是根基,優質的合資是保障,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擠出效應”日趨明顯,國內各大汽車集團進入全新的“洗牌期”。(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張羽)
相關閱讀:
世界向東看!“后疫情時代”中國汽車的全球變局
【專題】后戰“疫”時代 中國汽車產業格局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