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信分析,國際巨頭銷量低迷,歸根到底還是產品不及預期,國際巨頭在打造產品的思維上仍停留在燃油車時代。裴達軍表示,傳統燃油車的豪華概念并不能直接嫁接到電動車領域,BBA們亟需打造全新的電動品牌,徹底摒棄油改電模式。所以國際巨頭應針對全球不同市場需求打造差異化產品。趙云表示,歐洲消費者對小型車接受度更高,同時對智能化的要求也遠不及中國消費者。
范文清認為,國際巨頭坐擁百年造車經驗,但與互聯網科技公司相比確實缺少智能網聯基因,但通過強整合、借助外力補齊短板后,很快就能追平差距。楊小林也認為,國際巨頭的品牌、渠道、經銷商資源以及現有的研發制造體系十分成熟,要長遠看待新老勢力的PK。
今年上半年,傳統頭部車企銷量漲勢迅猛,大眾集團在華累計銷售185萬輛,同比增長16.2%;奔馳、寶馬、奧迪(BBA)更是分別同比增長27.6%、41.9%和38.6%,且銷量均超40萬輛。當然,支撐銷量的絕對主力仍是燃油車,雖然國際巨頭也在通過轉型應對電動化浪潮,但相比于燃油車的巨大體量,其電動車銷量卻少的可憐。
根據官方數據,BBA上半年全球電動車銷量竟與國內新造車企業“蔚小理”處于同一水平,均在3、4萬輛上下浮動。在中國市場,大眾ID.4(含上汽大眾ID.4 X和一汽-大眾ID.4 CROZZ)上市4個月來月均銷量僅為1744輛,奔馳EQC月銷更低,只有幾百輛的規模。同時,在乘聯會公布的新能源月度銷量排行榜中,也鮮有國際巨頭身影,難道歷經百年沉淀的老牌車企真的無法適應電動車時代嗎?
國際巨頭需深度理解中國電動車市場
目前國內電動車市場仍呈現啞鈴型結構,腰部市場有待開發,“主打腰部市場、定價10萬-25萬元區間的產品銷量均未見明顯起色,”不巧的是,大眾汽車恰好落在此區間,明鏡pro &飛靈汽車總編輯王國信進一步分析,“國際巨頭銷量低迷,歸根到底還是產品不及預期,這種預期是被新造車企業的各種增值服務拉高的,國際巨頭在打造產品的思維上仍停留在燃油車時代。此外,受疫情影響,國外研發人員無法實地調研,對國內電動車市場消費生態的理解也出現偏差。”
明鏡pro &飛靈汽車總編輯 王國信(受訪者供圖)
《車市裴聊&兵車行》總編輯裴達軍也表達了類似觀點:“國內電動汽車消費生態的熱起,加深了市場對智能電動車的訴求,傳統燃油車的豪華概念并不能直接嫁接到電動車領域,部分新造車企業在續航、加速、三電系統方面的水平已優于國際巨頭。在這種情況下,BBA們亟需打造全新的電動品牌,徹底摒棄油改電模式。”
所以在電動時代,國際巨頭應針對全球不同市場需求打造差異化產品。SinoAuto新媒體矩陣總編輯趙云表示:“從大眾ID.3和ID.4在歐洲數一數二的銷量中不難發現,國際巨頭電動產品在歐洲仍有很強的品牌力和號召力,當地市場仍是大眾、BBA等企業的天下,因為歐洲消費者對小型車接受度更高,同時對智能化的要求也遠不及中國消費者。”
SinoAuto新媒體矩陣總編輯 趙云(受訪者供圖)
對于已經投放到中國市場中的產品,定價高、智能化水平低是國際巨頭的通病。車壹傳媒聯合創始人兼總編輯楊小林補充:“BBA的電動產品定價過高,且很多車型屬于油改電,缺乏新穎性;其次智能互聯、自動駕駛的科技體驗遠不如新造車企業激進。”當然,“他們或許需要一個摸索學習的過程,在得到市場終端反饋后,再通過一到兩代產品找準用戶需求,打開市場。”
車壹傳媒聯合創始人兼總編輯 楊小林(受訪者供圖)
不過,對于“摸索前進”這種溫和的說法,趙云則更直接的指出:“國際巨頭在電動車領域出手太晚,過于留戀自身燃油車三大件的優勢,所以早期的電動化轉型并不徹底,在此基礎上推出的油改電產品反而讓燃油車的優勢變成包袱。”
真正的競爭剛剛開始
當然,這并非表示國際巨頭在電動車領域缺乏實力,“只是造車理念不同,新造車企業更看重智能化水平,這恰恰契合國內消費者的傾向,”《每日經濟新聞》汽車頻道主編范文清表示,“國際巨頭坐擁百年造車經驗,產品品控、產業鏈資源以及新技術儲備創新都不可小覷,與互聯網科技公司相比,巨頭們確實缺少智能網聯基因,但通過強整合、借助外力補齊短板后,很快就能追平差距。”
《每日經濟新聞》汽車頻道主編 范文清(受訪者供圖)
同樣,在楊小林和王國信看來,國際巨頭的品牌、渠道、經銷商資源以及現有的研發制造體系十分成熟,其技術、規模、資金優勢并未充分展現,可以說競爭才剛剛開始,要長遠看待新老勢力的PK;在產品研發和配置上,只要愿意,巨頭們也可以迅速拿出很強的電動化產品,但前提是要正確理解中國電動車市場。
《車市裴聊&兵車行》總編輯 裴達軍(受訪者供圖)
實際上,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國際巨頭的暫時折戟恰恰也是自主品牌崛起的機會,在裴達軍看來:“只要中國品牌能堅持做好科技創新,落實科技智能,同時做好成本管理,那么電動車就是自主品牌難得的機會。當然,未來的競爭仍不可避免,國際巨頭肯定也將推出有競爭力的新能源產品,但相對而言,其燃油車時代的巨大優勢已經走遠了。”(中國經濟網 記者郭濤 陳夢宇)
相關閱讀:
財經類汽車主編談:辯證看經濟與道義 “跨圈”帶動產業鏈減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