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近日推出“五一見聞”系列采風報道,不求大而全,以點滴見聞,歆享讀者,為“節后餐桌”端幾盤開胃菜。
1、“產品能打”是關鍵,智能汽車反“內卷”
為了能在“內卷化”的競爭中勝出,不少車企選擇在客流量極大的中心商圈開店引流。這種在商場開店的模式確實能讓消費者更容易接近和了解智能汽車產品,極大減少了向消費者推介品牌和技術的時間成本。“但若要達到實質性的市場效果,只靠引流是不夠的,產品本身也一定要能打”。
2、需求各異 看智能汽車如何"取悅"消費者
W女士直言,“最開始,我喜歡新奇的‘玩意兒’,但是真到花錢的時候,新奇就不占主導地位了。對我來說,自動泊車系統是最實用的”。
一位小鵬車主告訴記者,“當銷售人員向我展示小鵬的車燈可以‘跳舞’的時候,我就心動了”。
一位蔚來汽車的車主表示,“NOMI幫我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讓我能更專注地駕駛”。
3、雛形已現 自動駕駛滲透日常用車生活
五一期間,中國經濟網記者體驗了穿梭于北京首鋼園內的百度阿波龍MINI巴士,讓記者對自動駕駛的到來又多了一份憧憬。放眼未來,自動駕駛功能不僅可以“解放雙手”,還能“解放雙眼”甚至“解放大腦”;但其對車輛的環境感知、規劃決策、多等級輔助駕駛等功能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真正實現全場景普及任重道遠。盡管前路漫漫,但汽車企業在自動駕駛領域投入所帶來的便利,如今已經大面積地滲透到了日常的用車生活中。
4、智能汽車待突破,獲取消費者信任是關鍵
“作為一名‘老司機’,我還是更信任自己,感覺現在的自動駕駛輔助技術還沒有那么發達。”張女士表示,“所謂的駕駛輔助系統更依賴于探知和感應的零件,一旦這些零件被污染,或者有異物必然會受到影響,甚至危及車輛安全,因此對我來說有點雞肋。”
羅民表示,“我國智能汽車產業尚屬起步階段,核心關鍵技術亟待突破,商業模式還不夠清晰,全球品牌的競爭力優勢還不夠強,外部環境和法規倫理問題有待進一步的完善。希望企業在大變局中開辟新理念,加快產業發展,助力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
5、大眾ID.4受青睞 傳統巨頭"反擊戰"成效初顯
搶眼的外觀、科技感十足的智能化配置……牛先生在經過長時間的多方對比后,最終購入一汽-大眾ID.4 CROZZ。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以大眾為代表的傳統車企,在新能源領域“反擊戰”的成效開始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