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在多年戰略轉型后,如今正逐漸釋放能量,實現逆勢上揚;而上汽乘用車則已連續兩年下滑;此消彼長之下,奇瑞重現往昔輝煌令人期待。得益于愈發全面、均衡的布局,比亞迪則在資本市場風頭正勁,并向著“智能汽車硬件標準平臺提供商”不斷轉變。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汽車產業格局也有望發生新的變化,無論是體量、座次、品相,亦或是勃興、消亡......“十四五”開局之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特別推出系列報道,旨在從多個維度剖析和預判中國汽車產業正在和即將出現的新格局,今天推出系列報道第七篇:“三強”之外,自主“潛力股”誰將脫穎而出?
2月底,奇瑞汽車青島基地正式動工,預計2022年底實現整車下線,年產能將達30萬輛。在被青島五道口新能源汽車產業基金企業(有限合伙)控股一年多之后,奇瑞“混改”終于迎來實質性項目進展。
“目前我國整車企業中民營企業只占20%,卻主導著乘用車自主品牌的市場格局。”原國家機械工業部汽車司副司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原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書林,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汽車產業是典型的競爭性行業,要使我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的占有率大幅提高,形成真正的強國優勢,就必須加快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造,實現企業運行機制的改革。”
近年來,自主品牌市場份額持續下滑,引發行業極大擔憂。乘聯會數據顯示,自主市占率從2017年的42.7%一路下滑至2020年的37%。此外,自主品牌兩級分化趨勢也不斷加劇。
一方面,“自主三強”——長安、吉利、長城,均已在年銷百萬輛之上相互競爭,勢頭如日中天。另一方面,如力帆、華泰、眾泰等邊緣企業,在市場沖擊之下逐漸銷聲匿跡。那么,奇瑞、上汽乘用車、比亞迪等企業,在新的市場形勢下,將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誰將有望沖擊自主品牌現有格局?尤其是曾經的“自主一哥”,奇瑞能否重現往昔輝煌?
漸入佳境 奇瑞戰略轉型釋放能量
就銷量而言,奇瑞、上汽乘用車目前同屬60萬輛區間,但從過往十年來看,兩者走出了完全相反的銷量曲線。其中,奇瑞呈現出明顯的觸底回升走勢;特別是近三年,在國內車市低迷的大背景下,奇瑞卻實現逆勢上揚。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0年,奇瑞汽車銷量632692輛,同比增長4.5%,市場份額也達到3.2%;今年1月,奇瑞汽車更同比增長47.7%至69447輛。有業內人士表示,這是奇瑞多年來實施戰略轉型的集中爆發,由此形成的較強體系能力,推動其產品、渠道、品牌等各方面都極大提升。
2013年,奇瑞宣布回歸“一個品牌”,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掀起大刀闊斧的改革。經過“調結構、建體系、建平臺、模塊化”等一系列調整,如今的奇瑞已開始釋放能量,并逆勢加快相關布局。除青島基地外,奇瑞智能網聯“未來工廠”一工廠項目也于今年2月開工建設,設計年產能50萬輛;這意味著,奇瑞在未來2-3年內,將新增整車產能80萬輛。
2月22日,奇瑞還宣布實施“全系車型發動機終身質保”,成為業內唯一一家作出這一承諾的自主品牌。有網友就表示,“敢終身質保這是對自己產品的自信!其他哪家敢這么說了?奇瑞是第一個!”
自1997年成立以來,奇瑞一直堅持通過自主創新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控。早在2005年,奇瑞就推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發動機系列品牌——ACTECO。同時,在自動變速器、底盤、發動機管理系統以及平臺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奇瑞也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逐漸擺脫外資品牌對汽車核心技術的壟斷。這在強調產業鏈自主可控的當下,無疑將成為奇瑞再現輝煌的“殺手锏”。
“借勢”發展 上汽乘用車蹭“互聯網”
比之奇瑞、成立于2007年的上汽乘用車相對年輕,發展路徑也不盡相同。在張書林看來,“包括一汽、上汽、廣汽等,合資以后自主一直沒有發展起來,才給了吉利、長城等機會。”
不過,背靠上汽集團這棵“大樹”,也讓善于“借勢”發展的上汽乘用車有著更高的起點,其榮威、名爵品牌便脫胎于具有百年英倫血統的MGR集團的羅孚和MG,上汽在歷經幾番資本博弈后,最終將這兩大品牌收歸旗下。
盡管上汽有著豐富的合資品牌運營經驗,但直接套用在上汽乘用車上似乎并不合適,以致其摸索近十年后才于2016年迎來轉機。與阿里巴巴共同開發的“首款互聯網汽車”——榮威RX5一炮而紅,讓上汽乘用車在此后三年里實現跨越式發展,并在2018年銷量一舉突破70萬輛。
然而,過去兩年,伴隨車市下行以及上汽集團的持續低迷,上汽乘用車也連續出現下滑。有分析認為,隨著各大車企不斷加強產品智能化建設,上汽乘用車此前打出的“互聯網汽車”的名義,對于市場的吸引力也在不斷減弱。
為應對由此帶來的市場變革,上汽乘用車在去年5月推出“全新高端純電專屬品牌”——R汽車。數據顯示,今年1月,R汽車首款車型ER6交付近1000輛,“創造新晉純電品牌銷量增速新紀錄”;2月,R汽車又推出“全球首款5G智能電動SUV MARVEL R”。不過,從此前的 “互聯網汽車”到如今的“5G SUV”,其市場熱度能持續多久,恐怕有待后市觀察。
風頭正勁 比亞迪轉向平臺提供商
近來,比亞迪在資本市場的風頭一時無兩,慧眼識珠的“股神”巴菲特,依然堅持著當年的判斷。2月27日,巴菲特發給股東的公開信顯示,比亞迪是其唯一重倉的中國公司。2月18日,高瓴資本也在清倉蔚來、小鵬、理想后,斥資2億美元認購比亞迪股份。2020年,比亞迪股價漲幅400%,市值超7000億元,成為中國市值第一車企。
在業內人士看來,比亞迪在資本市場風生水起的背后,得益于其“技術為王、創新為本”幾十年如一日的持續研發、投入,以及在上下游產業鏈愈發全面的布局。
起家充電電池、壯大于新能源車,從王朝系列乘用車、純電動大巴、再到云軌,從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再到車規級IGBT芯片……歷經20多年發展,如今的比亞迪已經成長為橫跨汽車、軌道交通、新能源和電子四大產業的國際型企業。
面對當下的產業大變革,比亞迪也在不斷調整。2019年,拆分旗下動力電池等業務,并成立弗迪系五家子公司;去年4月,又拆分半導體業務……比亞迪也從此前的“自給自足”向開放供應鏈轉變,一步步成為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口中的“智能汽車硬件標準平臺提供商”。
綜合來看,堅持自主創新的奇瑞、比亞迪正步入收獲期。而對于上汽乘用車,如何善用上汽集團優質資源,真正實現自身的發展,仍是其需要思考、解決的問題。正如張書林所說,“推動高質量發展將成為‘十四五’期間我國汽車產業的主要目標,其關鍵詞應包括:綠色、協調、開放、安全、自主可控、可持續等。”(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郭濤)
相關閱讀:
從"三足鼎立"到"一馬當先" 合資三強不進則退
競逐“百萬輛” 且看“四小花旦”誰先撞線(上)
競逐“百萬輛” 且看“四小花旦”誰先撞線(下)
嘗試本土化突破 “低迷”韓系能否扭轉在華頹勢?
市占率降至千分之三 法系車能否打破歷史宿命
構筑多重競爭壁壘,自主三強格局更趨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