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導讀:
1、萬鋼:以電力驅動、智能網聯、低碳出行實現“雙碳”目標
萬鋼表示,“我們要進一步搶抓機遇,以電力驅動、智能網聯、低碳出行為突破口,帶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以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為經濟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亟需進一步提升戰略定位,加大支持力度,乘勢而上。萬鋼建議,一是應持續支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二是氫電協同,共同支撐推進汽車電力驅動變革;三是融合發展,加快形成中國特色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和標準體系;四是聚焦關鍵,加快核心技術突破;五是開放合作,充分利用國際資源。
2、汽車產業加速重塑 智能網聯“吹響哨聲”
“在以新能源汽車發展為標志的‘上半場’中,中國汽車工業發展處于世界領先位置,成為全球汽車產業‘新四化’創新發展的先鋒和重要踐行者。” 苗圩指出,“以智能網聯汽車為標志的‘下半場’哨聲已經吹響,我國汽車行業絲毫不能懈怠,還需要繼續努力,多方協同,奮力構建中國標準智能網聯汽車體系,向世界汽車提出中國方案。”
郭守剛說,我國汽車電動化發展取得先發優勢,網聯化、智能化同步發展,但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產業發展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加。對此,王瑞祥認為有三點值得關注:一是要聚焦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二是要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要求,三是要聚焦汽車產業未來發展。
付炳鋒表示,這是全球汽車企業跟時間賽跑的一場“追逐賽”,同時也會是“淘汰賽”,中國品牌在主場上要有更優異的表現,賽場才會更精彩。
3、布局“十四五” 汽車集團聚焦智能化與“雙碳”戰略
從汽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來看,汽車在使用環節的碳排放占比高達30%。一汽集團戰略管理部總經理柳長慶表示,推動汽車電動化,提高燃油車經濟性,包括電池回收利用,將成為未來汽車產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徑,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技術及管理體系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新能源化進程的提速,與智能網聯的普及應用,形成了相互賦能的螺旋上升趨勢。”北汽集團總經理張夕勇認為,智能網聯正在逐步成為汽車產業鏈的核心,也是新能源汽車“下半場”競爭的關鍵所在。“可以說,2021年將是‘軟件定義汽車’的發展元年。”
4、在變革中尋機遇 加速中國品牌向上突破
陳卓表示,從長周期的歷史環境來看,在下一輪的產業競爭中,中國品牌中必然產生世界級的新汽車品牌。對此,賈亞權認為,中國品牌要“活下去”更要“走上去”,經受住風浪,迎來向上突破的空間和機遇。
“從供給層面、需求層面、國家層面都有利于中國品牌向上發展。”況錦文表示。柳燕也認為,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發展,機會大于挑戰,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指引下,有望加速實現全球化發展。
5、“缺芯”影響全年有望抹平 自主可控產業體系亟待建立
“汽車‘芯荒’使業界充分認識到車用半導體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重要性,為重塑國內車用半導體產業鏈提供了窗口機遇,為緩解車用半導體供應緊張問題,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作,推廣優秀的車用半導體產品,促進兩大行業加強交流、增進互信。”董小平表示。
“二季度汽車芯片短缺將達到最高峰,”葉盛基表示,樂觀預計汽車芯片短供情況將在下半年開始緩解,全年有望抹平影響。2022年中,汽車芯片供應有望恢復正常。
原誠寅認為,未來產業鏈的供應安全不能簡單的依靠國際企業,而是要按照自主可控的思路,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剩余部分可以與信賴的合作伙伴共享、共用,這樣才能對產業發展形成穩定的保障。
6、數據價值愈發凸顯 汽車要智能也要安全
“智能網聯汽車主要的特點,是數據成為驅動汽車發展的重要價值點,未來智能網聯汽車帶來的數據安全風險還是很大、很突出的,”黃鵬認為,首先行業的數據安全意識有待提高;其次數據泄露風險大、網絡安全漏洞多,威脅個人人身、財產和隱私安全;再次也可能威脅國家安全。
關于數據安全與發展之間的平衡問題,值得關注。朱西產表示,希望更多的讓數據開放,管而不死,盡快明確數據的歸屬問題。此外,在世界范圍內,由數據治理、監管帶來的逆全球化趨勢也值得我們警惕;在付偉看來,智能汽車數據治理體系的構建,要保持包容性和開放性,同時要有國際化思維和原則,并采取多方協同共治。
7、提前部署“碳中和”目標 多元推進汽車新能源化
“至2060年,碳排放仍將有1-4億噸的余量,需要提前部署加大余量的減少。”王軍方表示,從長期來看,汽車產業的新能源化是最主要的措施;同時,交通領域能源多元化發展是必要的補充,比如生物柴油、氫燃料等。
“我們要借‘雙碳’之勢,利用氫電能源網的建立,從根本上促進和保障燃料電池、氫電池燃料的融合發展,保障中國汽車工業平穩、可持續的產業轉型,堅持純電驅動不動搖,燃料電池汽車和鋰電池為主的純電動汽車相互輔助的發展。”章桐表示。